袖然举首济今世草木识风慕华彰

发布者:工会发布时间:2014-04-11

 

    2013年12月15日,彭世彰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,突然累倒在了三尺讲台,再也没有醒来,他用生命诠释了“献身、求实、负责”的现代水利精神,用生命展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践行,用生命彰显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理解!

三十五个春秋,松柏成材;五十四个岁月,壮志未酬!

   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,彭世彰严以律己苛以待学,精以求术立德树人,用知识培育有创新、能实践、有责任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;作为一位科研工作者,彭世彰以一颗赤诚之心,虔诚地守望着大地母亲,用科技为农田水利打上了高效与生态的标签;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彭世彰浩然正气,无私奉献,用生命诠释了一生的教育事业。当梦想越来越近时,他却被突然定格,给师生同仁留下了崇高风范,给科学研究留下了笃志不倦,给农业节水留下了卓著功勋。高山景行,德厚流光,这就是一位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和“全国模范教师”的伟大形象。

不忘使命 立德树人

    彭世彰宁可透支生命,也绝不辜负使命。没有豪言壮语,也没有滔滔理论,他选择默默地用30个春秋坚守三尺讲台,即便倒下,也倒在为之奉献了全部的讲台上,展现了最感人至深、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。

    作为大学教师,彭世彰在多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,潜心教书,苦心育人,身体力行“学高为师、身正为范”的教师标准。无论多忙,彭世彰都坚持给新生进行专业辅导,并坚持上“农田水利学”、“节水灌溉理论”等课程,他的课件里总是有最前沿的知识和最丰富的案例,他生动活泼、旁征博引的授课风格总是受到学生欢迎。有的学生因故缺课,他就挤出休息时间给学生“开小灶”。有时他会给同事打电话,专门了解学生的上课学习情况。水利水电学院的郝树荣老师说,有一次晚上10点多了,她接到了彭世彰的电话,像家长一样详细询问了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,给出建议,这可不是一般老师能做到的!一旦学生做得不好或者犯错误时,彭世彰都会严厉批评,很多同学都有被彭世彰骂哭过的经历。这个时候,彭世彰总是这样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:“我脾气比较大,批评人比较严厉,但出发点都是为了你们好。如果10年后,你认为我批评你批评错了,那么无论你在哪里,我都会亲自过去给你道歉。”

彭世彰常说,“学习其实是一场战斗,课堂就是战场,而老师是这个战场的指挥官,所以,要打赢这场战斗,关键还是看我们当老师的怎么指挥。”在这个教书育人的战场上,彭世彰从不打败战,他拿知识提升人,以实践锻炼人,用智慧启迪人,1995年,彭世彰被评为水利部优秀教师。

    在学生眼里,彭世彰是一位有情有义,给人温暖,让人温馨的长辈。他经常告诉学生,学习的事情由他负责,生活的事情由师母负责,学生有任何困难,他都愿意帮忙。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有同学摔伤了,彭世彰会垫付医药费,从家里带来药水,亲自给同学擦拭,并且还会向学校申请特殊宿舍,以方便家人照顾;有同学咳嗽了,在广西出差的彭世彰会专门给同学带回有止咳效果的新鲜罗汉果。2012年,高晓丽同学生病做手术,彭世彰第一时间安排人照顾她,等高晓丽出院后,彭世彰一方面关心她情绪的变化,一方面安排师母煲好汤,把她接到家里进补。平常,彭世彰会约学生到他的办公室,泡上一杯茶,耐心细致地跟学生说学习,谈生活,聊感情,像长辈一样,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学生分享,告诉学生对与错、是与非。如果遇到一时解答不了的问题,他会认真地记在纸上,等弄明白后再告诉学生。有的同学遇到感情问题了,他会特地请师母出面了解情况、给予心理上的关心,自己则在暗中出谋划策,解人以心结。

    彭世彰不仅教学生怎么做事,更教学生怎么做人。去年,同学和玉璞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,在彭世彰的指导下,反复修改了10多遍后,终于投出去,被一家高级别学术刊物录用。和玉璞高兴地拿到修改意见后,本想自己修改完就定稿,但是,正在北京出差的彭世彰却告诉他,“不行,这事必须我定!”当天晚上,开完一天会的彭世彰回到宾馆看到论文后,发现其中的一个非关键性数据有些疑问,彭世彰立即给和玉璞回复邮件,让和玉璞进行查证。和玉璞担心一时核实不出来影响彭世彰休息,但彭世彰告诉他,无论多晚,都会等到他的回复。和玉璞清楚地记得,一切核实修改完成后,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,当和玉璞正要睡觉时,手机里却收到了一条长长的短信,短信里,彭世彰叮嘱说:“做学问必须要严谨,不然就是对科学、对国家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,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,那是要出事情的!”

    其实,彭世彰对学生的关心关怀并不仅仅限于学校和课堂,也不仅仅限于学习和科研。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、各自成家后,他会关心学生的工作,关心学生小孩有没有人帮着带,关心学生生活中有没有困难,他总是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学生怎么做好工作,怎么教育好孩子,怎么解决生活难题。他能说上话、能帮上忙的,总是主动去做。王浩院士说“彭世彰做人朴实低调,是个里里外外都实实在在的好人。”

执着水利 专注科研

    《中国水利报》的记者曾经在2006年采访过彭世彰,当年他问彭世彰自己怎么评价自己。彭世彰的回答是:“执着,我的优点和缺点都是这个。我还算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吧,既然选择了这一行,就应该做出一点名堂。我没有一天不在想着节水灌溉技术,尤其是看到老百姓收稻子时候那高兴劲儿,感觉自己做这些工作,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。这一辈子能做一件事情,解决一些问题,给社会留下一些东西,是很有意义的。”

    1959年,彭世彰出生在上海,3岁的时候全家被下放到了丹阳农村。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彭世彰对农田水利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,他常说“我饿过肚子,深切地知道‘手中有粮、心中不慌’的道理。所以,农民松开的眉头,就是对我最好的嘉奖。”这是彭世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也是他践行一生的诺言。彭世彰的弟弟说:“小时候家里吃不饱穿不暖,身为兄长,大哥从小就开始挑起家庭的重担,他挑过大粪,拉过铁犁,剥过树皮。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生活中,大哥仍然不忘学习。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,大哥十分振奋,白天下田劳动,晚上挑灯复习,依靠零碎的复习资料,以坚强的毅力,在1978年考上华东水利学院,成为了一名大学生。”彭世彰从此就与水利结缘,与教育相连。

    在彭世彰的身上,有着恢复高考后77、78级大学生所特有的坚韧和执着。“将失去的青春岁月补回来”、“为中华崛起而学习”这些信念深深激励着那一代人。彭世彰在河海大学这所水利最高学府里,如饥似渴地学习,不避寒暑地实践。他亲眼看到翻天覆地的社会转变,非常珍惜求知求学的机会,奋发苦读,执着于理想。认识他的人都说,彭世彰在大学里非常刻苦,成绩也非常优秀。学校参天的法国梧桐见证了他每一个挑灯的夜晚,青翠的草地容纳了他每一滴辛勤的汗水。1982年,彭世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本校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,开始在农田水利领域进一步深造。当别人厌倦时,彭世彰反而热爱上这份事业,从学士、硕士,到博士,再到成为著名专家,他三十多年如一日,成长在河海,坚守在水利,把青春和生命全部付诸其中。

    1983年,年仅24岁的彭世彰就跟随导师对南方水稻节水灌溉进行试验研究。那时,山东微山湖地区面临水源减少水稻减产的双重困境,济宁市水利局的总工程师徐国郎求助河海大学,希望取得水少粮多的真经。对此,彭世彰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当别人开始休暑假时,彭世彰就开始了“农忙”。为了研究水稻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机制,他下农田,住农舍,干农活,与农民同吃同住,整天和稻子一起“泡”在水里。美丽的山东微山湖畔,成为彭世彰科研起步的地方。1987年,不到30岁的彭世彰一语惊人,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观点:水稻灌溉不需要保留明水层,而只需要进行无水层种植就可以。这彻底改变了水稻种植的传统观念,遭到了国内外的质疑和反对。国际水稻研究所等权威机构的专家甚至说,水稻节水是不可能实现的,节水不仅不能增产,而且要减产。

    但在质疑和反对声中,彭世彰并没有怀疑自己,在随后的三年里,他继续埋身于田间地头,反复试验,寻找规律,终于在1990年又得出了一组有力的数据,证明了“水稻控制灌溉”可以节约用水一半以上,增产一成以上,农业水利水少粮多的理想终于得到实现,彭世彰领衔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、国家“863计划”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、国家“十一五”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重量级科研项目,提出了以“水稻控制灌溉”为代表的节水灌溉新理论,成果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,1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,从根本上改变了千百年来“水稻、水稻,无水哪有稻”的传统观念,实现了现代农业生产和现代灌溉技术的有机结合,圆了几代农田水利工作者的梦想。

点水成金 服务社会

    彭世彰深深扎根于国家粮食生产和农民增产丰收的梦想,把每一次收获都当成继续努力的鞭策,废寝忘食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,点水成金回馈祖国和社会。

    彭世彰说“只有应用才是科学的生命,只有推广才是研究的价值。”因此,他总是想方设法让研究成果能走向社会。几十年里,他不顾辛劳,奔走于祖国的四面八方,东至上海、南至海南、西至宁夏、北至黑龙江,不遗余力地推广节水高产灌溉理念和技术。在南方灌区、苏北稻区、东北寒区和宁夏引黄灌区,彭世彰所到之处,点水成金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。经过数十年的辛勤推广,彭世彰的节水高产灌溉理念和技术已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,并逐渐深入人心。2005年,彭世彰以这项技术形成的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,对此,张蔚臻院士评价到“这么多年来,这是我见过的难得的优秀博士论文”。2012年,彭世彰作为该年度全球唯一获奖者,获得了“国际节水技术奖”,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对此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彭世彰在水稻控制灌溉领域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,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    现在,我国已经有江苏、宁夏、山东、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区利用彭世彰的节水灌溉技术,种植的水稻面积有4800多万亩,增产节支总额已达数百亿元,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无法用数字来估算。

在江苏盐城,灌区采用彭世彰的节水技术后获益匪浅,现在已累计推广应用达2000多万亩。当地干部群众总结出了“三个一”,即节水一半,增产一成,每亩增收一百元。而当地农民则称赞到:“水稻控灌新技术,打破灌溉老模式。低耗耐肥秸秆粗,节水高产优米质。”

    在黑龙江,从2004开始,彭世彰就开始进行了三年的节水灌溉适应性研究,当地政府看到显著成果后,随后就委托彭世彰进行适合东北寒地特点的分区模式研究,模式出来后,当地老百姓惊喜万分,现在在黑龙江已经形成了一个节水灌溉的“黑土模式”,使得当地农民深深地认识到了“水稻控制灌溉是一场革命”的道理。2010年,黑龙江省政府专门召开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工作会议,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彭世彰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。

在江苏昆山,当地政府为感怀彭世彰所做出的突出贡献,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“世彰路”。他创新研究的节水灌溉技术犹如星星之火,点亮寸寸土地,让中国节水灌溉的智慧声名远扬。

    斯人已逝,明德惟馨,彭世彰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崇高事业,他从未动摇过钟情教育、献身科研的坚定信念。彭世彰同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教育事业和水利事业,忠实地履行了教育工作者的职责。他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先进本色,彭世彰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是一笔宝贵财富,值得我们好好学习。我们要学习他立德树人、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,学习他坚韧执着、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,学习他精益求精、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,学习他心系百姓、节水为民的大爱情怀。只要有一支像彭世彰同志这样有精神、敢担当的教师队伍,我们就能实现教育事业的中国梦,就一定能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宏伟目标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河海大学朱倬然 张春平)